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 / 正文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最早可追溯于1981年开始设置的生物教育和地理教育专业,具有四十多年的办学积淀,聚焦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等国家和西安市主导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科技人才。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基因工程与空间生物方向)、生物制药(细胞医学工程方向)、环境生态工程(空天地与数字环境方向)、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智能与地理信息方向)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并于2024年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和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学院专任教师共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65.22%,双师双能型占54.38%,博士占89.13%,均毕业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生物医药和大遗址数字化保护团队分别获批陕西省和西安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称号;获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青海省“昆仑英才”、西安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近20项。

学院建成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秦岭天然产物开发与抗癌类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物逆境生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西安市大遗址数字化保护工程技术4个省市科研平台。与西安市秦岭办共建西安秦岭研究院,与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共建生态西安研究院;和西安新通药物共建生物医药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与西安华源合创共建脂谱与慢病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陕西省航天农业工程技术科普教育基地和西安航天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两个省市科普基地。2012年获批陕西省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实验室32个,实验室建筑面积3759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2384台件,总资产3067.34万元。

聚焦生物医药、航天育种、大遗址数字化保护和秦岭保护等四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航天育种科研成果获《CCTV》、《半月谈》、新华网、《陕西日报》头版等专访报道;生物医药专业合作单位西安新通药物2024年获批陕西省首个一类乙肝创新药;在秦岭研究方面,出版了《秦岭四库全书》、《秦岭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等专著,并获得成果40余项。2013年,学院教师获批我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截止目前,12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近年来,获省市级以上科学研究成果奖13项,获省部级项目80余项,校企合作研发100余项目,在国内外一区二区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等50余篇,出版专著、获批国家发明专利等200多项。

学院采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实施导师制,从入校起,给每位学生配备1-2位校内外导师,通过指导学术、学业、思想及校外实习实践等方面,采用训、研、竞、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采用三年校内学习和一年企业实习就业一体化实践的3+1产业育人培养模式,打通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相关教学成果荣获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教改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教学相关比赛中获奖等获得20多项成果。

学生就业按照4+4+2的途径分类就业推荐,即40%学历提升+40%实习就业+20%考公考编。其中,学历提升的学生大多数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知名院校;实习就业的学生分布在与学院建立实习就业合作的50多家企业中,其中苏州、上海、西安等地居多。学院95%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30%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竞赛奖项50多项,其中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陕西赛区获学校首个省级金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学校首个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分别获学校首个国家级奖项。近三年,获省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

总之,学院将以生物与医药和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为核心,聚焦千亿级生物产业和航天产业,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融合发展,谱写生物航天建设新篇章。


上一条:《新华社》新质生产力指南栏目以《一粒种子从空间站“留学”归来》对我校航天育种人才培养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下一条:生物科学(基因工程与空间生物方向)专业简介

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 : 西安市科技六路1号电话 : 029-88241902邮编 : 710065

Copyright© www.lzcu.edu.cn .com All Rights Reserved.